近日,英国物理学会IOP 出版集团宣布颁发“2018年高被引中国作者奖”。获奖作者在过去三年间(2015-2017)曾以通讯作者身份于IOP及其合作期刊上发表文章,且这些文章的被引次数在所属领域全球排名前1%。本次获得表彰的151位杰出作者的研究领域覆盖物理、材料、生命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环境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等领域。我院应用物理系周澜副教授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IOP出版集团旗下的Laser Phys. Lett.期刊合作发表的题为“Recyclable amplification protocol for the single-photon entangled state”论文获得该奖项。IOP出版总监Antonia Seymour将于九月十四日在大连举办的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年会上为这些获奖作者颁发证书。
环境噪声引起的光子的丢失是长距离量子通信实用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光子丢失不仅影响量子通信效率、限制通信的距离,同时也威胁量子通信的安全。量子态放大是克服光子丢失的有效方法。2009年,昆士兰大学著名量子信息专家Ralph教授率先提出了量子态放大的思想,随后引起多个国际顶尖量子信息小组的重视。2010年,量子通信领域奠基人之一,贝尔奖和国际量子通信奖获得者日内瓦大学Gisin教授指出,量子态放大是克服设备独立的量子密钥分发中的关键光子丢失问题的一种方法。
早在2013年,周澜副教授及其合作者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盛宇波教授就开始对量子态放大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在2015年,他们提出了一种单光子纠缠的可循环放大的方案(即获奖论文,Laser Phys. Lett.12, 045203 (2015))。该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进行多次放大,不断提高单光子纠缠的保真度,而以往所有的方案都只能进行一次放大,量子态的保真度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该工作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已经被SCI他引25次。特别是,该工作得到了国际顶尖量子通信专家Gisin教授的赞赏。Gisin教授等在2016年发表的量子态放大的实验论文(Opt. Express 24, 125 (2016))中称赞该工作是“一个有趣的分发单光子纠缠的指示放大方案”。
周澜副教授长期从事量子信息研究。她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就曾获得2016年度中国物理学会“最有影响论文奖”。周澜副教授此次获奖为推动我校物理学的ESI学科建设、提高我校量子信息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